为什么有猫是白色的?
这是非常古老的一个遗传问题,在远古时期,白色被定义为失色的基因型,也就是没有颜色(白色)的毛皮,这种基因型会使得鸟类的羽毛失去艳丽,从而难以吸引异性,很难繁衍下来。 所以白色是一种不健康的基因型,是会逐渐被淘汰的. 那为什么会有白色猫咪呢?这是因为,在没有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前,染色的技术是非常复杂的,通常只有王室或者贵族才有机会染布染色,而普通的百姓大多是素布做衣。
当然,染成黑色的布料是最常见的,因为黑色不容易褪减,也容易保持清洁。 而猫的毛皮是蛋白性质的(和人的头发一样),在染色的时候需要用碱性物质来浸泡,这样才能上色,但是上色的过程也是非常容易褪掉的,尤其是爱舔舐自己毛发的小猫咪,很容易把自己身上的颜色弄掉。 当然,有的猫咪身上是有黑色的标记的,比如黑爪子、黑脸、黑尾巴等等,这些黑色的印记是在猫咪出生后,由母猫通过舔舐把含黑素的唾液涂抹到刚刚出生的猫咪身上形成的。而背部、腹部等毛皮薄的地方是无法沉积黑色素而呈白色的。
斑点基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常的,产生不同颜色的斑点;另一种是变异的,导致出现白色“斑点”。这些白色斑点是由于带有色素的细胞没有扩散开或扩散不完全导致的。在胚胎形成初期,有色的斑点已经形成了,并在身体上扩散,最终会遍布全身,而带有颜色的细胞在扩散的过程中,可能部分扩散不开或中断扩散,所以形成了白色区域。毛色完全洁白的猫是由于那些有色细胞根本就没有开始扩散。基因变异程度的不同造成了白色部分的多少和位置不同,因此,我们看到的白猫,大部分是从其他颜色猫的种群中变异出来的。如果一只纯白色的猫能够生育,它就有可能将这种白色基因遗传给后代。只要它的伴侣不是同品种的纯白色猫,这样的后代就可能是带有一些颜色斑点的新品种猫。如果两只纯白色猫交配,结果可能会出现全白化的现象,导致该品种无法继续繁殖。
当然,还有一部分白猫是另一种基因变异的结果,即白化病。对于猫来说,严重的先天性白内障和纯白的毛发和皮肤是一对症状,这样的白猫通常视力相当差。